众所周知,传统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式是以大气物理学为基础,依靠流体力学、热力学、辐射、大气边界层理论等一整套经过科学验证的公式构建的系统。每一步计算、每一项参数设定,都有其物理依据。然而,随着 AI 模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系统)的兴起,我们看到一种“黑箱模型”的趋势越来越强:它们往往无需明确的大气理论,只需大量历史数据喂入网络,就能得到颇具精度的预测结果。
而民间气象爱好者也早有自己的看法。我记得那几年,有一位叫 nzk 的气象迷认为,AI 的最大作用可能是作为人工订正的辅助工具,帮我们更智能地从数值预报结果中提取有用信息。当我问他,既然月尺度以上的气候预测在物理模型中因缺乏精确公式而捉襟见肘,AI 能否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他答道: “也难。样本太少,学不出好东西。”但讽刺的是,如今 nzk 本人已开发出一个名为“坤舆”的 AI 数值预报模式,在不少情形下甚至不输传统的中尺度物理模式。
这说明,数据驱动的模型确实能挖掘出某些**“尚未被理论解释的规律”**。比如,按经典理论,厄尔尼诺/拉尼娜爆发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至少滞后几个月,原因是海温异常需要时间传播。然而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还未正式爆发,东亚的环流形势已有响应。传统理论对此束手无策,但 AI 可能会识别出一些我们尚未命名的共同因子,从而给出更早、更准确的预测。